【蘋果新聞】救恩新校長歐偉民冀培育學生不偏聽、不偏信:香港最缺乏正直善良的人

著名私立小學救恩學校(小學部)5年內轉第三位校長,新任校長歐偉民甫上任即面對長期停課及香港移民潮,會否對自負盈虧的私小造成衝擊?歐偉民指,救恩教學模式令學生有國際視野、探究知識能力,且有良好語文基礎,能銜接國際上任何教育系統;學校提供開放環境讓學生表達想法,建構自己的價值觀,「香港最缺乏正直與善良的人,正是我們學校要為下一代預備、保護」。

學校或逐步全面推行「粵教中」

歐偉民受訪時,先向家長派「定心丸」:「學校一直有很穩定的團隊,新學年只有一位老師移民離職……學校的價值觀、教育模式有相當掌握,彼此關係很好。」救恩的探究學習模式為業界與家長稱許,歐偉民曾任耀中國際學校(語藝教育)校長,亦是「Roundtable通識教育交流協會」共同召集人,他強調救恩將來的校政與教育方針沒有改變,乃按學生興趣和需要而調整:「我們仍然重視正向的生命教育,學得愉快的Happy School完全沒有改變。」

至於考試政策,學校仍維持三年級下學期才有考試。現時一至三年級為「普教中」,四至六年級則因應高階思考需要而用粵語教學,歐偉民認同母語學習中文更有利,指該校有機會逐步全面「粵教中」:「我們正在review,方向卻是這樣做,怎樣落實則要看學生狀況而做調適。」

中西區著名私立救恩學校(小學部)新任校長歐偉民說,未來教育重點是加強學生認識基層生活實況:「很多學生的家庭都很幸福,不過若不在生活上記掛他人需要,幸福便沒意義。」翁志偉攝
中西區著名私立救恩學校(小學部)新任校長歐偉民說,未來教育重點是加強學生認識基層生活實況:「很多學生的家庭都很幸福,不過若不在生活上記掛他人需要,幸福便沒意義。」

冀讓學生安心講想講的話

面對香港風雨飄搖的日子,一直抱持開放式教育的救恩將來如何討論社會事件?歐偉民表示,該校一直強調尊重與責任,不會閉門造車,課程着重教師、學生與時代互動,以回應社會需要:「學校不是提供一套價值觀,而是幫學生建構自己價值,學校有開放空間,讓不同人很安全地表達想法,是一個健康的環境……希望可以繼續讓學生有安全感,講想講的話。」他強調,不論學生想討論甚麼事件,教師都會專業持平,按學生能力討論,而非主導其思考,「要有胸襟讓不同想法的學生表達,而不是甚麼可以講,甚麼不可以講」。

他指,現在是特別的時代,做老師更需要守住價值,所謂安全的環境是學生不會擔憂因說了某些話而受罰。他期望學校教育是令學生不偏聽,不偏信。對於過去一年的社會事件對他有何衝擊,他說:「香港不是沒有叻人、聰明的人,卻沒有因為這些叻人,而令我們的城市有改變……香港最缺乏正直與善良的人,正是我們學校要為下一代預備、保護。」

私立學校自負盈虧,如何面對移民潮?「我們只可以做好自己學校的價值,外圍環境改變不了,家長因不同原因離開,不會因為學校好而不走──留下來的,我們只能用最大的愛、能力令小朋友成長,將來去不同地方、國家(學習)也有好的過渡,對知識,喜歡學習的熱情,學校可以預備。」該校去年起參考國際學校全年收生做法。

期望帶領學生走進社會 認識基層

歐偉民的校長室掛滿抽象畫,「那是女兒的畫作,屋企太多便放些在這裏」。他育有3名子女,滿有藝術細胞的長女,剛剛在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(IBDP)考獲44分,成為「榜眼」,將於倫敦大學學院(UCL)修讀心理學。他形容女兒「很乖,讀書叻」,卻有頗長一段時間為學業感到迷失,沒有目標。他離開任職的國際學校後,在非牟利機構做事奉基層的工作,女兒藉着探訪基層家庭,特別目睹不少單親媽媽對教養子女的困擾,需要服用藥物,令她認識精神健康有很大需要,遂矢志修讀心理學:「她越來越有方向,(大學)揀科有目標,知道心理學需要數學根底,更有動力讀數。」

他期望疫情過後,能帶領學生走進社會,認識基層生活:「不論哪個地方成長,孩子都較自我,不認識別人需要,而是彼此有競爭關係……」他希望學生愛鄰如己,亦是他上任後重點的教育方向。

歐偉民期望疫情過後,能帶領學生走進社會,認識基層生活。翁志偉攝
歐偉民期望疫情過後,能帶領學生走進社會,認識基層生活。

疫情是契機實踐「不分科」

不少重視交流與小組活動的探究型學校學生對網上授課感到乏味,歐偉民指,全球教師都需時掌握網上授課技巧:「過去認知都知道學生不能全日對着螢幕,不人道,對健康也不好。若未能短時間復課,又如何善用網上工具?絕對不是將整個課堂內容搬上網。」

他認為疫情是契機,讓教師思考怎樣運用網上教學補足實體課,先考慮減少使用螢幕時間(Screen Time);實踐「不分科」,以解難為單元焦點,當中涉獵數理、語文知識,以主題式連結,再不囿於傳統學科,無疑加強學習時效;學生不依賴老師提供素材,而是加強自主學習,發掘網絡既有資源:「(過程)有與同學、老師交流,共同解決問題。過往反而在課堂難以大規模做到的事,現在卻可在這種環境去試,探討。」

問歐是否採用國際文憑小學項目(IB PYP)的跨學科主題(Transdisciplinary theme)的相類概念,他指救恩非走國際學校路線,亦不會完整套用外國某種課程,而是由教師授課思維出發,有更強意識將一個主題連貫不同科目:「現在學習卻未必有分科的用書,而要令學習有意義,是由一個problem開始,令學生學習有目標,亦有意義,過程令學生感興趣。」

坊間常有錯覺只有國際學校才可做到上述探究模式,歐強調這只屬教學思維,並非國際學校獨有。救恩在這種探究模式下,學生更能培育自信、找到目標:「就算環境怎變,在救恩,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強項、方向……更享受學習。」

「增潤學習週」內,六年級以「世界公民」主題,探究國際不同議題,發表甚具水準:像水資源,甚至國際關係等,不少學生甚至能以流利英語與來賓探討不同議題。(羅惠儀攝)
「增潤學習週」內,六年級以「世界公民」主題,探究國際不同議題,發表甚具水準:像水資源,甚至國際關係等,不少學生甚至能以流利英語與來賓探討不同議題。

https://hk.appledaily.com/local/20200816/MUQEBCB7ABDTLBAXVDNQPN4EWQ/

 

HOME 小學部 幼稚園部 Back to top

© 2024 KAU YAN SCHOOL